- 黄浩宇;张德元;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弱化了村庄集体行动,而合作社作为农民集体行动自组织形式可能为提升村庄集体行动提供另外路径。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合作社对村庄集体行动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表明:合作社能够促进村庄集体行动参与,但对村庄集体行动强度无显著影响。村庄集体行动会随着合作社数量增加和质量增进而提升。在小规模、平原地区和人口净流入村庄,合作社对村庄集体行动影响更为显著。合作社主要通过幸福促进机制、资产共享机制和信息获取机制来促进村庄集体行动。
2025年05期 v.40;No.267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夏梦;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安徽省正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首先,梳理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要论述。其次,构建涵盖市域层面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业综合水平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四个维度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选取2003年、2013年、2023年三个时间层面,对安徽省各地级市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地区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2003—2013年安徽省各地级市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在整体上有所提高,大部分地级市实现从起步阶段向初步实现阶段的跨越,但差异仍然显著;2023年安徽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过去大幅提高,合肥市、马鞍山市和芜湖市处于完全实现阶段,引领全省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多数地级市处于基本实现阶段;安徽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整体上呈现沿江及中部地区快于南北地区,东部地区快于西部地区。最后,基于实证结果,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助力安徽省各地级市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2025年05期 v.40;No.267 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张昀;
历史文化名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语言景观作为古镇历史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反映古镇历史发展与变迁的外在风标。本研究通过实地考察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安徽合肥三河古镇的语言景观现状,借鉴语言景观理论方法对语言景观样本进行标注、归类与分析,调查表明古镇语言景观以汉语为主,并呈现多语化的发展趋势,充分体现了三河古镇历史文化与时代变迁。历史文化名镇语言景观建设是古镇建设的重要内容,应展现地域性与时代性交融发展的特点,反映时代发展、再现古镇文化和宣传古镇特色。
2025年05期 v.40;No.267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刘红军;汪璐;
为评价长三角地区数字乡村建设水平,进而探究其影响因子,收集并分析了2014—2021年长三角地区相关面板数据,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权TOPSIS法评价长三角地区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并分析其时空特征;运用障碍度模型对指标层进行障碍因子诊断。研究结果表明,2014—2021年安徽省数字乡村建设水平位于长三角地区首位,浙江省次之,江苏省第三,上海市第四。在安徽省、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的数字乡村建设影响因素中,生产数字化均为首要因素。
2025年05期 v.40;No.267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