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文化研究

  • 数智时代短视频助力皖北民歌传播的内在逻辑与创新路径

    王营营;

    数智时代,短视频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新型传播形式之一,为皖北民歌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短视频助力皖北民歌传播有其独特的内在逻辑,在短视频碎片式、裂变式、精准化、沉浸式的传播优势下提出打造皖北民歌特色板块、运用现代叙事思维、创新民歌传播方式、突出短视频制作手法等创新路径,以期实现皖北民歌利用短视频平台进行生存发展的适应性转变与创新传播。

    2025年04期 v.40;No.266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思政理论与实践

  • 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究

    孟兰;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丰富思政课教学资源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文本通过文献研究法,探讨了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研究发现,当前存在学生文化认知偏差、教师专业素养有所差异与教学组织形式较为单一等问题。为解决现实困境并提升育人实效,应主动增强优秀文化认同感,加强“课程思政”的队伍建设,拓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营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

    2025年04期 v.40;No.266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高校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解析、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

    卢景昆;王冬越;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数字素养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维度。高校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包括数字化内容创造、数字化教学、数字化交流协作和数字化安全等多方面要素。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数字素养对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转型、拓展思政课教学资源、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数字素养是一个系统工作,需要开展多样化的数字素养培训、统筹思政课数字资源的规划与建设、构建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评价体系,以及强化教师数字素养发展的组织保障等,这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升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2025年04期 v.40;No.266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3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人民监督与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破解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

    俞念胜;

    如何破解历史周期率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一个重大政治命题,始终贯穿于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不同的重要历史时期。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汲取了中国古代有益的治国思想,就如何破解历史周期率这一重大命题给出了人民监督和自我革命“两个答案”。“两个答案”具有从为人民服务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革命实践到新时代治国理政、从外部人民监督到内部全面从严治党的鲜明特征。需要在突出“两个答案”的独特优势、发挥“两个答案”的正向相促作用和在“两个答案”的结合中彰显国家治理效能上下功夫,不断提升破解历史周期率的合力。

    2025年04期 v.40;No.266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5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网络社会学视域下青年网络亚文化特征浅析

    蔡良辰;

    为了解当代青年网络亚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文本概述了当前网络亚文化的发展现状,剖析了青年网络亚文化群体的特点:主流文化与网络亚文化交织,注重个性释放;年轻人在“小时空”内形成紧密群聚,而在“大场域”中疏离开来;群际壁垒容易打破,代际差距却难以跨越;通过解构生活中的痛点,精准幽默地进行表达;网络亚文化中的“分子”构成呈现稳定态势,而“分母”则持续动态演变。在引导方向上探讨了若干途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元引导网络亚文化行为。研究发现,塑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对于青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2025年04期 v.40;No.266 20-2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5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乡村振兴研究

  • 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政策取向:国际借鉴与本土超越

    蔡保忠;汪黎明;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科学内涵。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首先,从经济发展、民生福祉、居民增收三个方面阐述我国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取得的成效,发现当前仍存在“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扩大的势头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等问题。其次,重点剖析了北欧五国、德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家的成功经验,得出重要启示。最后,结合我国实际,从构建以“机会均等”为原则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以“注重公平”为特色的收入分配制度、强化以“依法治国”为保障的社会治理理念等三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完善推进我国共同富裕的政策。

    2025年04期 v.40;No.266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9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内生式乡村旅游地自组织演化研究——以黄山市木梨硔村为例

    姜钰琳;余向洋;李杰;

    内生式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增强乡村发展动能,实现乡村共富的关键路径。以近年快速崛起的乡村旅游地——黄山市木梨硔村为案例,运用深度访谈法和网络文献分析法,探讨内生式乡村旅游地自组织演化过程、特征、机制及存在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其内生式乡村旅游及系统经历了萌芽孕育阶段、架构形成阶段、蓬勃发展阶段以及提质优化阶段,各阶段的演化动力呈现阶段性转换,构建了多主体多要素的协同演化内生式机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进入提质优化阶段的内生发展模式存在收益分化、管理与治理能力不足及人才相对匮乏等风险,并提出相应对策。

    2025年04期 v.40;No.266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经济与管理

  • 长三角地区“双化协同”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及障碍因素研究

    李晴晴;杨亚柳;

    以长三角41座城市2012—2022年数字化与绿色化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进行量化测评,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耦合协调水平,并基于Dagum基尼系数和障碍度模型分析“双化协同”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关键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双化”水平呈上升趋势,且耦合协调程度整体提高,由2012年的严重失调提高至2022年的优质协调;长三角各城市耦合协调发展差距逐渐降低,缩小上海市与其他三大地区的差异是解决“双化协同”发展不平衡的关键;促进“双化协同”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在于强化技术创新、培育数字人才、优化能源消耗效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及城市绿化建设。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区域在提升“双化协同”水平所需突破的阻碍因素呈现出明显异质性。

    2025年04期 v.40;No.266 3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5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智能制造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基于智能制造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张德容;谢尚游;

    智能制造作为科技与产业变革的关键融合领域,深度融合前沿信息技术与高端制造技术,已成为推动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支撑体系。基于2011—2022年制造业上市企业的数据,本研究将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视为准自然实验,探讨其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智能制造的实施显著推动了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分析发现,智能制造主要通过提升企业人力资本水平和激发企业创新这两大途径推动生产力的提升。此外,异质性分析发现,在融资约束较小、属于国有企业以及规模较大的企业中,智能制造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尤为显著。本研究不仅为智能制造如何影响企业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企业在智能制造转型升级过程中提供了实践指导。

    2025年04期 v.40;No.266 4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语言文学

  • 《克拉拉与太阳》中的人工智能体情感认知困境

    曹可馨;余凝冰;

    学界普遍认为,石黑一雄的《克拉拉与太阳》是一个关于“太阳治愈人类”的后人类童话。但该作品更大的价值在于提出了人工智能体可能遭遇的情感认知困境。借助认知神经科学中的情感认知理论,可以发现克拉拉在情感认知的具身性、情境性和感染性等方面与人类的认知存在差异,导致人工智能体克拉拉面临自身的情感认知缺陷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外在阻碍。小说提出的这个问题为人工智能和情感计算的发展提供启示,为情感主体间的深度交流提供思考。

    2025年04期 v.40;No.266 54-5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8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字书字料库繁简关系标注相关问题刍议

    丁明;

    字书字料库是以字书为基础建立起的汉字数据信息库,是计算机科学与传统汉字学交叉融合产生的新兴研究工具。字书字料库的标注是字书字料库研究的核心环节。繁简关系作为重要的字际关系之一,是字际关系标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标注理论的指导下,以CCFD字书字料库作为研究平台展开标注实践,不断完善和改进标注理论,并将标注数据应用于实际研究之中,可为学界仍有争议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法。

    2025年04期 v.40;No.266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4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灵璧钟馗故事外宣翻译的适应与选择

    李燕;

    文本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了灵璧钟馗故事在外宣翻译中的适应与选择。通过分析语言、文化和交际维度的翻译挑战与策略,提出了术语规范化、文化对等和受众适应性等优化方案。钟馗故事的外宣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文,还需结合目标文化背景进行适应性调整,以确保其文化内涵的准确传达和国际传播效果的最大化。通过合理的翻译策略,钟馗故事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有效传播,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025年04期 v.40;No.266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艺术与体育

  • 文化阐释与路径启示:中国武术的本质和功能

    史梦龙;

    基于文化自信建设背景,聚焦于中国武术的本质与功能,探讨其在文化层面的重要意义及发展路径。研究得出武术乱象中以“打”判定武术真伪的问题,导致公众认知偏差,影响武术发展。通过分析武术功能的混沌化与污名化现象,厘清武术的本质是一种身体实践的文化系统,攻防是本质属性,而技击是其功能体现。在此基础上,提出新时代中国武术现代化的发扬路径,包括立足技术体系、重塑伦理根基、推动拓展功能等,旨在传承武术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武术的国际传播与发展。

    2025年04期 v.40;No.266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高等教育与教学研究

  • 新时代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赋能学生发展的堵点分析与纾解向度研究

    熊素梅;章翔;张倩;

    为了充分发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立德树人作用,对新时代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赋能学生发展的堵点进行了精准分析。主要结论有: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理念滞后、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模式陈旧、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缺乏、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元素融入不够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操作性强的纾解向度,主要包括:提升公共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重构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构建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优化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扩展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等。

    2025年04期 v.40;No.266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2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调查研究能力的培养路径研究——以宿州学院为例

    李壮壮;李美桂;高显彩;

    调查研究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找准对策的一项重要科学方法,做好调查研究成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工作技能,如何培养这一技能成为高校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文本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对调查研究技能的认知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提出了高校大学生调查研究能力培养的具体路径:需要根据学生的学科特点开设不同形式的调查研究培训课程;在理论课程内容安排上,侧重于数据分析方法和调查实施过程的讲解;适时安排调查研究实践课程,让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完成一项完整的调查研究课题;在课程设置时间上,安排在大二学年为宜。这些路径为提高高校大学生调查研究能力提供了参考依据。

    2025年04期 v.40;No.266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2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