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理论与实践

  • 高校党团班协同育人: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

    孙岩松;张攀;

    高校党团班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提升高校基层组织治理效能的重要抓手。针对高校党团班协同育人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可通过组织融通、制度贯通、队伍聚力、平台赋能、活动共创、资源整合等举措,构建“六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推动高校党团班协同育人工作向纵深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

    2025年05期 v.40;No.267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9 ]
  • 中共党史资源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路径构想

    陈雪娇;

    中共党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的宝贵积累,是最生动的教科书,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发挥铸魂育人作用的最好的营养剂。中共党史资源蕴含多元力量,将其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利用党的创新理论和成就教育人、启迪人、感化人、鼓舞人,能够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效果,更好实现立德树人目标。通过党的故事深刻凸显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成效,透彻解析唯物史观,展现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力量。基于此,通过以下实现路径进行融入:提升融入高度,注重政治视角的深远性、教学目标的卓越性和教学内容的衔接性;拓展融入深度,深化对真理力量的认识、充分发挥实践教学价值和着重突破改革创新的内容难点;增强融入温度,做好学情分析,丰富教学形式,搭建课外平台,提升学生的认同感。

    2025年05期 v.40;No.267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立德树人视角下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的回顾与坚守

    马文娟;王庆;张申羽;

    本研究以近年来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的发展历程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大赛赛制的改革,并分析了立德树人对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的要求,进一步探讨辅导员如何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文本认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使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进行赛制改革,赛制的改革促进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从而使辅导员能够更好地当好知心人和引路人。

    2025年05期 v.40;No.267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乡村振兴研究

  • 农民合作社对村庄集体行动的影响

    黄浩宇;张德元;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弱化了村庄集体行动,而合作社作为农民集体行动自组织形式可能为提升村庄集体行动提供另外路径。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合作社对村庄集体行动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表明:合作社能够促进村庄集体行动参与,但对村庄集体行动强度无显著影响。村庄集体行动会随着合作社数量增加和质量增进而提升。在小规模、平原地区和人口净流入村庄,合作社对村庄集体行动影响更为显著。合作社主要通过幸福促进机制、资产共享机制和信息获取机制来促进村庄集体行动。

    2025年05期 v.40;No.267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乡村振兴战略下安徽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地区差异性分析

    夏梦;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安徽省正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首先,梳理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要论述。其次,构建涵盖市域层面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业综合水平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四个维度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选取2003年、2013年、2023年三个时间层面,对安徽省各地级市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地区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2003—2013年安徽省各地级市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在整体上有所提高,大部分地级市实现从起步阶段向初步实现阶段的跨越,但差异仍然显著;2023年安徽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过去大幅提高,合肥市、马鞍山市和芜湖市处于完全实现阶段,引领全省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多数地级市处于基本实现阶段;安徽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整体上呈现沿江及中部地区快于南北地区,东部地区快于西部地区。最后,基于实证结果,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助力安徽省各地级市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2025年05期 v.40;No.267 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乡村振兴背景下历史文化名镇语言景观研究——基于安徽合肥三河古镇的思考

    张昀;

    历史文化名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语言景观作为古镇历史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反映古镇历史发展与变迁的外在风标。本研究通过实地考察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安徽合肥三河古镇的语言景观现状,借鉴语言景观理论方法对语言景观样本进行标注、归类与分析,调查表明古镇语言景观以汉语为主,并呈现多语化的发展趋势,充分体现了三河古镇历史文化与时代变迁。历史文化名镇语言景观建设是古镇建设的重要内容,应展现地域性与时代性交融发展的特点,反映时代发展、再现古镇文化和宣传古镇特色。

    2025年05期 v.40;No.267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长三角地区数字乡村建设水平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刘红军;汪璐;

    为评价长三角地区数字乡村建设水平,进而探究其影响因子,收集并分析了2014—2021年长三角地区相关面板数据,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权TOPSIS法评价长三角地区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并分析其时空特征;运用障碍度模型对指标层进行障碍因子诊断。研究结果表明,2014—2021年安徽省数字乡村建设水平位于长三角地区首位,浙江省次之,江苏省第三,上海市第四。在安徽省、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的数字乡村建设影响因素中,生产数字化均为首要因素。

    2025年05期 v.40;No.267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经济与管理

  • 基于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的安徽省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

    张英彦;方鸿飞;

    科技创新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文本采用2013—2022年安徽省及1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安徽省及各地级市的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采用障碍度模型分析影响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度等级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安徽省及各地级市在2013—2022年间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在期间普遍存在科技创新发展落后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并且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农村社会发展和科技成果产出这三个因素是阻碍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主要障碍因子。

    2025年05期 v.40;No.267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数字普惠金融与新旧动能转换:机制分析与实证检验

    张晶宇;陈灿平;

    新旧动能转换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基于我国2011—2020年29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新旧动能转换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了区域新旧动能转换,在借助工具变量法缓解内生性问题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新旧动能转换的提升效应在高经济发展水平省份及高教育水平省份更为明显;机制检验进一步发现,良好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对其影响关系起正向调节的作用。因此,要推动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的提升,制定差异化政策,加强经济欠发达地区及低教育水平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信息化建设进而促进新旧动能转换。

    2025年05期 v.40;No.267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语言文学

  • 皖北利辛方言词汇变异的代际差异与形成机制

    吴萍;周新雨;

    皖北利辛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在代际传承过程中出现了词汇变异的情况,体现在词形和词义两方面,词形变异有语音形式和结构形式的变异,词义变异有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的变异。其代际差异的产生存在一定的内在形成机制,即改用、借用、隐喻、转喻等。

    2025年05期 v.40;No.267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艺术与体育

  • 基于感性工学与眼动追踪的寿州窑陶瓷器型优化设计研究

    张亚军;姚悦;

    为了提升寿州窑陶瓷器型大众审美接受度,以增强其设计质量与市场竞争力,从用户的感性需求和审美偏好出发,借助眼动实验和数据分析,提出基于感性工学与眼动追踪的寿州窑陶瓷器型优化设计方法。以寿州窑瓷瓶为研究对象,市场高销量瓷瓶为参照对象,进行实验样本搜集、筛选与整理;基于感性工学框架收集感性词汇,并通过眼动实验分析出用户感兴趣领域及瓷瓶形态构成的设计关键点;利用层次分析法获取感性意象词汇与设计关键点之间的关系;最后,整理实验数据,总结设计原则,提出寿州窑瓷瓶的器型优化设计方案,为寿州窑瓷瓶器型设计的细节提供优化指导。

    2025年05期 v.40;No.267 58-6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凌家滩遗址玉器文化符号在平面海报中的应用探析

    郑晓静;郅阳;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从凌家滩遗址玉器文化出发,聚焦其视觉文化符号在平面海报中的创新应用。采用文献研究、实物观察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凌家滩玉器的美学特征,指出了凌家滩玉器艺术元素在平面海报设计应用中的三重价值:审美价值、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基于设计实践,探索出符号提取与重构、语义转译与创新、意境营造与升华的应用策略,构建起传统玉器艺术与现代视觉设计的对话机制。这不仅为平面海报设计注入深厚的文化根性,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对增强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2025年05期 v.40;No.267 6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高等教育与教学研究

  • 基于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的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阚淑锦;李颖;

    基于对安徽省10所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采用量表独立性t检验、相关性分析和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发现,社会支持系统、家庭社会资本以及个人综合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重要因素。其中,社会支持系统和个人综合能力对提高学生基层就业意愿起到显著的正向作用,而家庭社会资本的增加则略微降低这种意愿。为了提高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助力国家基层就业政策的落实和学生就业目标的实现,提出新思路:学生应提升个人综合能力,激发基层就业意愿的内驱力;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强化基层就业的外引力;健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增强家校的聚合力。

    2025年05期 v.40;No.267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线上教学质量监控研究——以宿州学院为例

    曲义;李伟;

    基于高校服装类专业线上教学质量监控研究的薄弱现状,以宿州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为例,围绕教学平台、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三项重要观测点开展了实证研究,并落脚于学习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该专业部分教师选用教学平台随意且杂乱,学生自行观看录播和其他学习资料的教学形式弊病丛生,传统刻板教学方法未能得到有效改善,直接影响并拉低了学习满意度指数。提出甄别限选教学平台、全面推行直播教学、因网重构多元教法三项具体措施,旨在防微杜渐,为强化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线上教学质量监控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40;No.267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下载本期数据